
科技股还能疯多久? 中信建投喊话“还有空间”, 但三大隐忧浮现!
发布日期:2025-03-06 13:07 点击次数:177
中信建投陈果团队最新观点:
中期看涨逻辑:内需平稳(地产销售回暖)、外需扰动可控(特朗普关税冲击有限)、政策资金持续入场,科技主线仍将震荡上行。
短期过热预警:TMT板块成交额占比达过热区间,但未超2023年高点;估值虽高于2023年,但流动性宽松下容忍度提升。
轮动机会:AI产业链中下游(云计算、智慧医疗)已大涨,上游算力、端侧应用或补涨;辅线关注有色、基建、新消费。
数据背后的矛盾点:
估值泡沫争议:当前TMT板块PE(TTM)已超2023年水平,但业绩增速并未显著提升。以电子行业为例,2024年净利润同比仅增12%,PE却高达45倍,性价比存疑。
政策落地风险:专项债放量、超长期国债等财政工具虽已发力,但1月社融超预期主要靠政府债和企业贷款,居民信贷依旧疲软,内需复苏根基不稳。
外部黑天鹅:特朗普“对等关税”虽对华直接影响有限,但若引发全球贸易战,科技产业链外迁压力骤增,半导体设备、消费电子首当其冲。
与2023年的致命差异⚡:
行情持续性存疑:2023年ChatGPT引爆的TMT行情仅维持1个月,随后指数跌回起点。本轮DeepSeek行情涨幅仅其一半,但估值更高,资金承接力面临考验。
机构分歧加剧:部分私募已开始减仓AI概念股,转投低估值红利板块,公募则被迫“抱团”维持排名,市场共识脆弱。
产业验证滞后:AI应用多停留在PPT阶段,业绩兑现至少需1-2年,当前炒作纯靠政策预期和流动性驱动,一旦财报暴雷恐引发踩踏。
散户生存指南⚠️:
忌追高:上游算力、光模块等涨幅超50%的标的,宁可错过也别站岗。
盯业绩:Q1财报季临近,优先布局医疗信息化、工业软件等已实现订单增长的细分领域。
备撤退:设好止损线,若TMT成交额占比突破25%(当前约22%),果断减仓。
博主锐评:
中信建投的“乐观”更像是对持仓的辩护!科技股这波行情,究竟是“估值重构”还是“割韭菜2.0”?建议散户牢记:涨得越疯,跌得越狠,别让AI变成“A字杀”!